近日,云南一技校被曝强制学生到工厂实习,并克扣学生工资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。据了解,该校数百名学生被学校安排到广东东莞某工厂进行为期数月的实习,主要工作是打螺丝。学生们表示,他们所学的专业与这项工作完全不对口,每天需要站立工作11个小时,而且学校还克扣了他们的部分工资。
此事曝光后,迅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热议。许多网友质疑,这种将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使用的做法,是否违反了相关规定?学生的合法权益该如何保障?
事件背后:职业院校“实习”乱象
近年来,类似的职业院校“实习”乱象屡见不鲜。一些职业院校为了完成招生指标、提高就业率,与一些工厂企业合作,将学生安排到工厂进行所谓的“实习”。然而,这些“实习”往往名不副实,学生们不仅要从事与所学专业无关的劳动,还要忍受恶劣的工作环境和低廉的薪酬。
乱象背后:利益链条与监管漏洞
职业院校“实习”乱象的背后,是一条利益链条。一些职业院校为了自身利益,将学生送往工厂企业“实习”,从中收取好处费;一些工厂企业为了降低用工成本,乐于接受“实习”学生,将其当作廉价劳动力使用。
此外,监管漏洞也是导致“实习”乱象频发的重要原因。目前,对职业院校“实习”的管理尚不完善,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,导致一些学校和企业钻了空子。
治理乱象:多方责任需落实
要治理职业院校“实习”乱象,需要多方共同努力。
职业院校应切实履行育人职责, 将学生的培养放在首位,不能为了自身利益而将学生送往工厂企业“实习”。
工厂企业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, 规范用工行为,不能将“实习”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使用。
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, 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,杜绝“实习”乱象再次发生。
学生也要提高自身维权意识, 积极了解相关法律法规,勇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。
职业院校“实习”乱象暴露了职业教育的弊端。 一些职业院校重招生轻教学,重就业轻质量,导致学生无法学到真正的本领。治理“实习”乱象需要多方合力。 职业院校、工厂企业、相关部门和学生都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。学生也要提高自身维权意识。 积极了解相关法律法规,勇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。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